“哑巴吃黄连,有苦说不出”一言道尽了黄连的苦味。
似乎从此,大家对黄连没有太多的好印象。
这几天,远志看了看评论区,
发现不少网友都在询问,湿热体质该怎么调理?
今天藉此机会,为黄连正名。
清湿热
我们常说的湿热,顾名思义,就是又湿又热。
中医讲,湿邪与火(热)邪同时侵犯人体。
该怎么办呢?
用点黄连吧!
黄连是一味非常苦寒的药材,其清热燥湿的功效极强。
对于湿热证来说,黄连湿能燥湿,热可清热。
完美正中病机。
那湿热证有哪些症状呢?
1、大肠湿热
有些人肚子痛,很想解大便,可每次都感觉解不干净。
中医称之为,里急后重。
还有些人大便中带脓带血,或肛门处有灼热感,小便黄黄的,
常常会觉得口渴,
伸出舌头照照镜子,会发现舌苔又黄又腻。
符合以上症状的人,大都属于大肠湿热。
黄连入大肠经,尤善清大肠湿热。
对于一些轻症患者,单用一味黄连即可。
这里向大家介绍两个来自医圣张仲景《伤寒论》中的方子——白头翁汤(白头翁、黄连、黄柏、秦皮),葛根黄芩黄连汤(葛根、黄芩、黄连、甘草),治疗此类大肠湿热证效果甚佳。
白头翁汤
2、脾胃湿热
脾胃湿热的人群,简单说,就是湿邪和火邪聚集在了脾胃。
脾胃属于人体中焦,就类似于体内的交通枢纽一般。
中焦堵塞,势必交通瘫痪。
体内该升的气升不了,该降的气也降不了。
这就是中医讲的,湿热蕴结脾胃,气机升降失常。
所以,这类人群常常会觉得肚子胀胀的,没什么胃口,
主要还是因为脾胃被湿热堵住了,该下的下不去,
那下不去怎么办?只能往上反。
所以,即便是勉强吃了些东西后,也会有恶心想吐的感觉。
这个时候,可以拿黄连配上一些燥湿、化湿、理气的药材进行调理。
《霍乱论》中的连朴饮(制厚朴、黄连、石菖蒲、制半夏、香豉、焦栀子、芦根)就是这么一个思路。
3、肝胆湿热
肝胆湿热的人群,常常会伴有肝区的胀痛,
同时伴有口干口苦,舌苔黄腻。
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提及,“郁热在里,身必发黄”。
说的就是肝胆湿热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黄疸。
所以,此类人群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:
眼白发黄,脸色发黄,久而久之身体也会慢慢变黄。
此时,用一点黄连,改善肝胆湿热也是非常有效的。
泻实热
黄连除了刚刚讲的入大肠经外,还入心、胃、肝经。
所以,黄连也能泻心、胃、肝三脏之火。
黄连
1、泻心火
中医认为,心主神明,心藏神。
外来的火邪一旦入侵心经,
就会导致心火亢盛,这类人群到了晚上,自然就会心烦难以入眠,
此时,黄连可以泻火,再配上一些清心安神的药材,如朱砂,可以改善此类症状,
正如《仁斋直指方》中黄连安神丸(黄连、朱砂、生甘草)。
有些人心火亢盛尤为严重,损耗阴血,
心跳的厉害,更是睡不着觉,
这个时候可以用《伤寒论》中黄连阿胶汤清热泻火,滋阴养血。
黄连阿胶汤
还有些人,心火上炎,嘴巴里老发溃疡,
或者呢,心火下移到了小肠,小便会有淋涩疼痛感,
这个时候,黄连配上一些清心泻火、利尿通淋的药材,如《医宗金鉴》中的清心导赤散。
2、泻胃火
中医认为,胃经走口腔,
一旦胃火旺盛,这团火会循着经脉烧到口腔,
所以,有些人常常牙痛、牙龈红肿、甚至出血,
这些大都是胃火旺盛所致,
黄连具有很强的清胃热的作用,
这里和大家介绍一个《外科正宗》中的方子——清胃散(升麻、黄连、当归、生地、丹皮),清胃凉血,多用于胃火旺盛所致的牙痛,牙龈出血等。
黄连
3、泻肝火
中医认为,肝主疏泄,脾主运化。
肝的疏泄功能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,
脾胃的运化功能又有助于肝的疏泄,
两者相互依赖,相互协调。
所以,一旦肝火旺盛,肝火容易侵犯脾胃。
中医称之为肝火犯胃。
肝火旺盛的人群,常常会有肝区的胀痛,
因为肝火犯胃的原因,也时常会伴有一些呕吐吞酸的情况。
黄连具有泻肝火的作用,常常会配合一些止吐、止痛药治疗肝火旺盛的人群。
在这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个《丹溪心法》中的名方——左金丸(黄连、吴茱萸)清泻肝火,效果显著。
解痈毒
黄连不仅可以泻脏腑之火,
也是治疗皮肤上疮痈等外科热毒证的常用之品。
什么是疮痈?
就是皮肤上向外鼓起的小包,或红,或肿,或热,或痛。
《外科正宗》中提及的黄连救苦汤疗效甚佳。
此外,《医宗金鉴》中的黄连膏,将黄连与当归、黄柏、姜黄等药材共制成软膏外用,效果显著。
除此之外,黄连的清热解毒功效也可用于烧伤、烫伤人群。
最后,需要强调的是,黄连是一味非常苦寒的药材,所以一些虚寒证的人群不宜使用。
此外,黄连的苦燥之性较强,过用久服,可能会伤及脾胃。所以,止病即可,不宜久服哦